科教融合学院以新工科建设为办学模式,以新经济、新产业为背景,树立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教“新理念”,新齐鲁工大融合山东省科学院和学校优质的科教资源,成立“光电工程国际化示范学院”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探索重基础、宽领域、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教育“新质量”。

一、光电工程国际化示范学院

依托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和理学院光电工程系,采用科教融合的模式组建的光电工程国际化示范学院,主要建设光电科学与工程专业,重点突出国际化和导师制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国内接受到先进的国外教育,为社会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和科研实践的优秀人才。

1由非华裔外籍专家亲自授课并担任院长。学院院长和至少一名副院长由非华裔外籍专家担任,至少半数以上教师为外籍教师,以国际化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管理体系,打造国际化教学实验区,保障学生掌握学科国际前沿知识。

2实行小班制教学,精英化培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提倡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创新意识,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教学科研中培养理论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大学生。

3采用国际化英文教材和外籍教师英语授课。教学采用国际化英文教材和外籍教师英语授课,全过程强化英文教学,让英语成为学生专业学习的主要语言。

4设立出国留学奖学金,学生拥有丰富的海外学习和提升机会。为优秀学生提供海外培训、海外实习、海外访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多种机会。达到要求的优秀毕业学生可以参加山东省科学院与国际知名大学的联合培养计划,获得国外大学授予的硕士或博士学历学位。

5本科生实行一对一导师制培养模式。为学生1:1配备学业和专业导师,开展科研启蒙,量身打造高水平科研项目训练计划,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

6大三、大四进实验室计划。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兴趣,从大三开始进入激光所实验室参与项目,选择研究方向和导师,进行个性化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7企业导师进课堂计划。知名企业家亲自授课,通过创新方法、成果转化规律、科技金融、基金、团队管理能力等系统学习,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依托山东省科学院计算中心和信息学院,采用科教融合的模式组建的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主要建设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培养拥有较高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掌握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信息科学等领域基础知识,具备良好职业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从事设计开发、服务管理、科学研究和综合应用的专业人才。

1专业科研团队主导专业教学与专业建设。由山东省计算中心各科研团队主导建设并负责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让学生真正参与高水平的科研课题与工程项目,了解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

2、“2+2”、导师制、小班制培养模式。2年在信息学院学习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后2年在山东省计算中心学习专业课程与各类实践课程。计算中心实行导师制,负责学生的综合培养和管理,并以小班制方式开设专业方向课。

3特色人才培养机制。针对特长特色人才,以实际能力为衡量标准,突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通过专家评议的专业特长等驱动的评价机制,通过建设竞赛团队、创新创业团队等,全方位支持特长特色人才发展。

4分类培养,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发展目标和人生规划,实施学术型(考研、出国为主)和应用型(创业、就业为主)两类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导师,由导师实施分类培养。

5多层次的综合实践体系。构建4个层次、逐步细化的专业实践体系,学生能真正参与高水平的工程项目,获得良好的实践能力培养与训练,更好的适应未来就业需求。

三、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依托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和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采用科教融合的模式组建的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主要建设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具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宽厚基础理论,系统掌握能源(包括新能源)高效洁净转化与利用、能源动力装备与系统等方面专业知识,能从事能源、动力、环保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运行控制、教学、管理等工作,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竞争意识的高级专门人才。

1、“2+2” 小班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 的人才培养模式,前2年由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主导完成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等课程,注重文理渗透;后2年由能源研究所通过依据社会需求和领域前沿确定培养方向,确定专业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发展课程,并以“小班制”方式开设,实施研究性、启发式、自主学习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学习、科研热情。

2、“一对一导师制”。导师和学生“一对一”结对,对学生进行全方位、阶梯式培养,帮助进行学业设计、发展规划,并在第三年进入导师课题组重点培养,进行实习实训和参与科研创新。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攻读辅修/双学位专业。

3专业科研团队主导专业教学。构建“专业共性课+方向特色课”的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学科知识发展逻辑及教育教学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指导性教学计划,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导师的学术团队,提前感受科研气氛,养成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提高自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就业或继续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4多层次的综合实践体系。构建工程基础训练、专业课程实验、综合实践训练和创新训练由低到高四个层次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增加综合性和创新型实践的比重,形成以学生为主、以工程项目为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实践能力与训练,更好的适应未来就业需求。

5分类培养,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发展目标和人生规划,实施应用型(创业、就业为主)和学术型(考研和出国为主)两类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注重实践能力,学术型注重理论知识学习与科研素质培养。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导师,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兴趣等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

6多层次奖助体系。建立了以鼓励优秀为目的的多层次奖助体系。在贯彻落实国家设立的各种奖助贷政策的基础上,设立重点实验室基金、企业基金、三助(助教、助研、助管)岗位津贴等多种类型的专项奖学金,加大奖金支持力度,为有潜力的优秀学生,提供优异教学条件和最好的教育机会。

7多渠道国际交流培训。依托能源研究所和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已经建立的良好稳定的国际交流渠道,在科研项目合作、产业技术创新研发、人员交流培训互访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为学生提供国际交流培训通道。通过奖学金、留学基金等方式选派学生到国外知名大学学习研修,接触学科前沿,开拓国际视野。